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网站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桂林市:绿美瑶乡 文明向上

2022-05-16 11:5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乡有瑶、壮、苗、汉等四个世居民族,瑶族人口占49.1%,是桂林市15个少数民族乡之一。该乡地处山区,民风淳朴,民族文化丰富。近年来,该乡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确立“红色引擎·绿美瑶乡”思路,做好“加减乘除”法,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风文明,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助力乡村振兴。

一、做好“加法”,为“产业兴旺”夯基础

一是组织领导做“加法”。乡党委、政府明确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分工,把精神文明建设同中心工作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政府包联干部“N+1”挂点联系村屯“加力”,形成干部积极参与、党员志愿者联动、广大群众协同的上下联动机制。在便民服务上做好“加法”,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青年文明号”创建和评选“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活动。

二是基础设施做“加法”。着力在“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上下功夫,确定了民族广场、公交客运站、公共停车场、管网下地、垃圾中转站、自来水厂提升等23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项目。同时,大力推进村屯硬化亮化工程,积极争取资金1100万元,修建楠木村委观音田村至牛塘村进村道路、南江产业、下山岔产业、羊古山产业等道路,完成23个自然村的道路硬化,为山区群众产业发展和助销夯实了基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村文化广场、宣传文化墙15个;每村设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完善设施功能,落实专人管理,促进乡风文明。

三是产业发展做“加法”。做实“三产”融合文章,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因村制宜发展灵芝种植、食用菌培植、红茶加工、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建立陶善、平水、柳厄、河北等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洞头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百香果达5000多亩、罗汉果23000亩;做活“生态瑶泉”品牌,扶持桂林瑶品山泉水业有限公司扩建扩容,实现年产值超2500万元。发挥好辖区4A景区优势,主动融入“世界级旅游城市核心区”建设,打造生态乡村1日游旅游圈,助农增收。

二、做好“减法”,为“生态宜居”强保证

一是减轻群众负担。不断提高全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381名脱贫户办理医保补贴24万,实现脱贫户、五保、重残、低保等人群“应保尽保”;举办母婴护理、桂林米粉制作等培训班,为群众申报灵活就业补贴19.2万元,办理跨省务工交通补贴13800元,在各方面减轻群众负担。通过阳光村务减少村级不规范行为,强化村“两委”权力运行的规矩意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是减除黑恶和隐患。党员干部带头做好“减法”,一方面,按照“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减少自身不良作风与嗜好,与影响精神文明的“绊脚石”做斗争;另一方面,重视“群众利益无小事”,共调处化解矛盾23起;对村霸、黑商等进行打击消除。对辖区企业、乡村道路滚水坝、桥梁等开展安全大检查65次,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八帮一”禁毒帮扶模式和做好“清零”“清瘾”“清库”三清工作。

三是减少环境脏乱差。开展村庄整治“减法”行动,做好群众宣教工作,除废农村弃房、危旧房,清理垃圾、污泥、杂物、杂草;杜绝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实施“厕所革命”“三微行动”等,引导村民改厨、改圈、改厕、清污水、清垃圾,美化庭院。遵循“简单、实用、美观、大方”理念,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突出瑶乡特色元素,村庄形实魂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让乡村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比如,禾稿冲村短短几个月,村庄实现了大变样。

三、做好“乘法”,为“生活富裕”定目标

一是党旗领航,乡村力量“乘倍”。推行“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做法,成立“党员先锋队”、“家园巡逻队”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辐射到城镇化示范镇建设、疫情防控、禁毒维稳、防汛抗旱、乡村振兴等一线,党群携手,文明力量倍增。在2021年6月30日山洪灾害防御中,党员干部提前组织人员成功避险的案例受全国应急指挥部通报表扬;组织“瑶乡红”党员志愿者开展“拉网式”疫情摸排,开通“老人接种专场”,打通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55万剂次。党员志愿者助力村组健全“一约四会”,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文明向上氛围。

二是乡土人才,集体经济“乘倍”。发挥好乡土人才作用,“家乡人建家乡”,通过乡土人才带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培育好“生态瑶泉”本土企业,引导15个村与瑶品公司签订村级集体经济协议,经验做法得到市级媒体推广,打响瑶乡“水品牌”。

三是创新思路,群众收入“乘倍”。做好“红色品牌”效应,规划“两路三区”示范区,打造“桂冠先锋·多彩瓮洲”党建品牌;以传承瑶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打造“桂冠先锋·瑶韵庙坪”党建品牌,以品牌助力农特产品种植和销售。创新思路,引入万禾、吉福思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两果”产+销,助力群众收入倍增。同时,为146户脱贫户申请小额信贷546万元,引导脱贫户发展产业致富。

四、做好“除法”,为“乡风文明”铸灵魂

首先,“除去”弱班子。采取“六个到位”“挂图作战”等措施,高质量完成村完成15个村“两委”换届工作,选出“两委”干部68人,100%实现“一肩挑”,女支书4人,建强基层堡垒,助力文明乡风。选优配强基层堡垒,换届工作被评为2021年广西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先进集体。

其次,“除去”民族阂。团结无隔阂是乡风文明、乡村发展的基石。该乡各民族杂居,各民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唱出了亲如一家的佳话。比如,引导东宅江村“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模式,在传统古村落和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集生态、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同心楼”里瑶胞互帮互助、和谐友爱、同心同德精神,成为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亮点之一。

再次,“除去”陋习气。“富口袋”也“富脑袋”,厚植文化和文明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结合“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村“两委”会议、村民小组会议、赶集日、少数民族节日等,开展乡村移风易俗宣讲。开设“火炉微谈心”“晒谷坪微党课”“鼓楼文化”等文明宣讲,引导群众摒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逐步形成节俭、文明、健康的乡村新风尚。组织开展群众彩调、广场舞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民族节目,营造文明乡风。打好历史文化、瑶族文化、高山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五张牌”,举办“禁风节”、“尝新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实现“旅游+乡风文明”同频共振。该乡的东宅江村成为全国首部少数民族教育扶贫电影《红尖尖》取景地,电影荣获2021意大利罗马电影奖最佳儿童电影奖等荣誉。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