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网站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八桂石榴别样红——广西加快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2023-09-04 10:2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啰啊哩哩;欢欢喜喜啊哩哩,回家去啰啊哩哩……”近日,在彝族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原创地——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各族儿女载歌载舞欢庆彝族火把节。这个刚刚走过70华诞的自治县,每逢汉族丰收节、壮族敬田节、苗族跳坡节、仡佬族吃新节、彝族火把节等,其他民族同胞都携手共庆,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

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模范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新时代民族关系促进指导守则,厚植民族团结融合沃土,扎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光明日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机关、学校,探寻广西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扎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生动实践。

1、尊重包容:各族儿女亲如一家

“我们家由壮、汉、彝、苗、仡佬5个民族组成,32口人,四代同堂。”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保上村阿稿屯,村民杨玉清说起自己的大家庭,脸上洋溢着幸福。要是赶上各民族的节日,一家人身着各自民族盛装共庆佳节,好不热闹。

无独有偶,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侯光祖一家也聚齐了5个民族。“我们家各族成员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侯光祖笑着说,“我们隔三岔五搞一搞家庭聚会,餐桌上可谓‘群菜荟萃’:汉族荔浦扣、壮族黑米粽、瑶族酿豆腐、侗族腌酸肉、苗族酸汤鱼……大伙争相露一手厨艺,共品美味佳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生命线、幸福线。”广西民宗委负责人介绍,广西生活着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92%,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达130多万个。尊重包容、以诚相待,是这些家庭和睦幸福的共同秘诀,也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写照。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原是壮族同胞世居地,后来有19处大石山地区和库区的村民陆续搬迁进来,成为11个民族杂居的大村落。“多年前,从大石山区搬迁来时,我们连田都不会种,多亏壮族老大哥手把手教,我们学会了犁田耕地、挖坑种蔗,近年还学会了科学种果。”苗胞韦玉荣抚今追昔,“现在我家种植砂糖橘,卖果年收入达20多万元,日子好着哩!”

在陈双村龙江屯,毛南族男青年谭孟超和苗族女青年韦美英自由恋爱通婚,成为一段佳话。“我们互相尊重,相互包容,育有一双儿女,家庭年收入10多万元,很幸福。”韦美英喜滋滋地说。

广西各地纷纷效仿陈双村,以“六联六促”模式推进民族工作:屯务联管,促进文明新风建设;生产联营,促进群众脱贫奔小康;文艺联演,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婚嫁联姻,促进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联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品牌联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2、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朵努社区是河池市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最大的安置点,居住着1000余户近6000名白裤瑶同胞,他们曾散居在缺水缺地的大山里,收入微薄,世代贫穷,如今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是由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族群。”南丹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白裤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3万多人,占全县贫困人口近一半。2017年6月,南丹县启动投资13.7亿元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规划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白裤瑶群众2471户约1.35万人。白裤瑶群众告别深山茅草屋,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小别墅”。

“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曾是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大石山区的真实写照。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十三五”期间,广西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71万人得以挪出“穷窝”,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同胞一道,携手奔向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广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64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市、区)100%实现通高速公路,行政村100%通广电光纤;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2022年,自治区财政累计下达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性转移支付4475亿元,占全区的61.08%,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

广西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地制宜,成立了12个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59个民族乡,保障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各地建立了3000多个“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南宁市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地处火车站繁华区域,是流动人口汇集地,辖区内壮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满族、水族等10多民族同胞和睦共处,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党和国家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单元。”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说,社区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依托“民族之家图书室”“社校社企联盟点”“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以及“党建港”“勤廉港”“生活港”“关爱港”“解忧港”“和谐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创新服务载体,使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发展。

3、教育惠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暑假期间,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的孩子们相约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探馆之旅,寻根壮乡文化,了解民族传统美食、服饰、民歌、节庆、姓氏文化和非遗等,丰富了暑期文化生活,拓宽了民族文化视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地处边境的防城港市东兴京族学校,学生纷纷利用暑假学习独弦琴演奏,了解京族文化。“我们学校有学生约1000人,京族学生占比近70%,京族学生和其他民族的学生一起学习。”该校京语课教师施维铭介绍,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开设京语教学、独弦琴、京族歌舞等兴趣班。“课堂上,我会指导学生学好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同时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广西发挥学校基础阵地作用,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所有中小学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实现100%全覆盖。2020年广西普通话普及率为85.68%,高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4.96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我们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广西教育厅负责人介绍,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在体育、音乐、美术、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课程中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

广西严格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2017年秋季学期起与全国同步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启用三科统编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面使用,2021年秋季学期在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到2023年秋季学期将实现全区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

同时,广西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每年都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还开发地方教材《壮美广西》《红色广西》《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等。

广西各地中小学校以当地的文化资源感染学生,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宣讲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营造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在各校区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领巾学非遗活动,通过少先队活动课、非遗传承大师课以及各学科融合课等形式开展学习。同时还将非遗文化进校园与学校的特色实践研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场感受和学习非遗文化,让学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在体验中了解广西本地历史文化。

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摇篮,广西民族大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团结带领各族师生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生活管理各方面,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育人环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4、文化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铜鼓舞、瑶族服饰展示、弓弩展示、打陀螺、歌舞……7月15日,在“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瑶族同胞最隆重的“祝著节”,壮族、汉族、毛南族等其他各民族同胞也热情参与。通过民族文化纽带,把各民族紧紧“系”在一起。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八桂大地上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文化。广西多措并举确保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双赢”,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引领,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告诉记者,广西注重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山水文化、边关文化等融合发展,传承保护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等民族文化瑰宝,创新开发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持续打造“壮族三月三”“刘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以多元化方式弘扬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影响力、凝聚力、软实力持续提升。

2014年,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每年举办全区性“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各地民族民俗活动次第登台,精彩纷呈,各民族特色文化得以挖掘、抢救、弘扬、传承。如今,这个传统民族节庆已演变为各族人民共享共乐的节日盛会和知名文旅消费品牌。

“‘壮族三月三’是汉族与壮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例证,是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基因,因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文化资源。”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富强说。

在广西各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各民族共同欢庆的日子,唱山歌、抛绣球、竹竿舞等传统习俗已成为各民族群众共享的娱乐项目,各族同胞心手相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民族团结幸福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当前,自治区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三个共同愿景”之一,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广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汇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广西力量。

5、经验与启示

广西从实际出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出共居、共富、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维“八共”目标要求,厚植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的沃土,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巩固发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

广西加快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共居共融,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联系更加紧密。主要表现在:

全面深化“共居”环境。广西生活着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92%。广西着力解决各民族易地搬迁群体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居”问题,各民族“共居”“共融”没有障碍,各族同胞相亲相爱相敬相助,谱写了各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的“最美和声”。“十三五”时期,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51.43万人,占比达72.42%。

扎实推动各族同胞“共同富裕”。着力解决边境地区、自治县、较少人口民族、民族乡等区域“一个不能少”问题,各民族携手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全区15个自治县(含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143.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全面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营造全方位“共学”氛围和条件。着力解决各民族学生中考高考差异政策问题,各民族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的“共学”“互学”“助学”没有障碍。不论城乡,各族儿女不分学校、不分班级、不分食宿,大家一起学习科学理论、生产知识、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等。各民族各地区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均衡发展,通过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平台。各民族各地区各单位共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积极性空前高涨,各族同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形成新的合作优势,奋力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列、作示范。

全力推进民生事业和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着力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创造各族群众“共事”的工作条件。着力解决各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困难,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机制,各族群众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互帮互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自觉化解影响团结的矛盾隐患,有力增进交往交流交融。

开展形式多样的“共乐”活动。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共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和完善“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于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动各民族共建共治,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各民族、各党派、各宗教团结和睦、和谐和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积极构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平安家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