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网站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创南宁民族团结新局面

2023-07-14 10:05     来源:南宁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左江与右江在此相遇、碰撞、融通,河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成浩大邕江水系,交汇出一幅润泽生命、绵延不绝的图景。

如同河流汇聚,汉、壮、瑶、苗等世居民族和从全国各地来邕务工经商、就学就业的各民族同胞共同相聚在南宁居住生活,践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绘就各民族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的美好画卷。

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走在前、作表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沃土,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了首府南宁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2023年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广西广播电视台举行。图为启动仪式现场。记者 叶子榕 摄

强化政治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更加鲜明

南宁市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关乎全局的大事来抓,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局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通过突出抓好“五个着力”,强化“五个机制”建设,南宁市不断创新工作载体,逐步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走进千家万户,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正能量。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南宁市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南宁共有14个(次)国家级和44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6名。南宁市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也是目前广西唯一一个连续两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命名的地级市。

现如今,民族团结之花在南宁常开长盛,各民族和谐共处、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画面随处可见,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沉浸式课堂《红》开讲。 市民宗委供图

增进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面推进

文化是多民族和谐交融的纽带,也是各族同胞精神力量的源泉。南宁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南宁市通过制作推出一批讲述各民族手足相亲、同心圆梦故事的宣传视频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特色文艺精品,以及创作推出一批舞蹈、小戏、小品、歌曲、曲艺等小型民族文艺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文化浸润,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今年5月,南宁市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及市属高校等19个代表团欢聚上林县,通过比赛结下深厚情谊,竞赛场成为各民族展现风貌的舞台,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此外,2022年以来南宁市共举办群众文化活动5104场,惠及群众295.23万人次,通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优化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等文化品牌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群众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在今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南宁市制作推出了以“团结石榴花 绽放美邕城”为主题的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宣传片,命名了一批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示范典型;持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实践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宣传教育长廊、同心文化广场等宣传教育实体化平台;举办了“石榴花开向未来·中华民族一家亲”2023年南宁市青少年主题书画大赛及优秀作品展、“手拉手、心连心,石榴花开一家亲”南宁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知识竞赛,开展了“法治三月三 民族团结九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网络有奖答题、民族团结进步“巾帼大宣讲”志愿服务宣传等活动。

从2009年开始,南宁市已连续14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得到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民族关系融洽和谐。据统计,今年宣传月期间,南宁市共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5000多场,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群众“五个认同”愈加坚定。

江南区二桥西社区召开“逢四说事”会,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处理辖区各族群众难事。 市民宗委供图

聚焦互嵌式发展 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

漫步在南宁市大街小巷,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的场景、“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各社区文化墙、各居民小区宣传栏上,“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版画色彩艳丽,引人注目。画笔勾勒出的象征着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手拉手的各民族群众等,无不彰显着各民族群众的新生活、新变化和新景象。

近年来,南宁市充分利用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红领巾主题教育馆”等宣传教育主阵地,广泛开展青少年实践活动,推动各民族青少年学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同时,依托青秀山风景区、南宁园博园、昆仑关、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旅游景区,打造一批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

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扩面,在多元交融互鉴的基础上,南宁市制定实施了《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方案》,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在常态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九进”活动的基础上,南宁市还探索推广“民族团结创建+”党建、文明创建、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社会治理等共建模式,构建一行业一特色、一领域一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格局,重点打造首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窗口行业、进商会等非公经济组织及进律师行业等新经济组织创建新品牌。

同时,南宁市持续推动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增进了解 深化友谊”为主题,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留得住、融得进、能发展”为宗旨,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打造“老友南宁”文旅品牌,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2022年以来,南宁市获批国家级“三项计划”示范项目1个、自治区级“三项计划”示范项目5个。

广西、新疆、西藏三地少先队员主题云队会广西会场设在南宁市民主路小学,4000多名少先队员齐聚云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记者叶子榕 摄

树牢法治思维 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工作法治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南宁市坚持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

南宁市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处理涉及少数民族人口的矛盾纠纷,通过创新举措,推动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民族事务治理机制,大力促进各民族人口社会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11月,南宁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2021年4月,国家民委确定南宁市民宗委为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基层联系点后,南宁市高度重视,将联系点工作纳入推进首府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大局统一谋划、整体推进,全市建立了以市民宗委为基层联系点,市司法局等10个单位为基层联系站,形成点、站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7项工作制度。

南宁市把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作为依法治市的重要内容,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与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衔接。联系点工作开展以来,南宁市选择其中一个基层联系站——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密集的城中村西乡塘区北湖街道万秀村,作为完善城市民族事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的前哨点和实践基地,按照“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各民族进入村中幸福生活”的工作思路,推进“二保三化四联五微”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形成以“小网格”提供“大服务”促进“大团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格局。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南宁市建立完善了国家民委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基层联系点“1+10+7”工作体系,通过推进各项工作和开展系列活动,南宁市11个基层联系点、站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各民族群众、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的重要平台,畅通了各民族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通道,也逐步构筑起覆盖全市各界人士志愿参与城市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新格局。

针对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南宁市还制定实施了系列文件,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劳动就业、困难救助、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各民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据统计,2022年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涉及少数民族人员的法律援助案件4458件,占全部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40.05%,援助少数民族群众4490人次,解答少数民族群众来电咨询9255人次。

2023年4月20日,中华中路社区举办“潮聚三月三·共筑石榴情”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活动,各族群众跳起欢快的竹竿舞。记者 宋延康 摄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