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梧州市按照“兴产业、强帮扶、稳政策”的思路,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三强化”聚焦农民增收、脱贫户增收的鲜明导向,全力做好脱贫人口增收工作。
一、强化产业带动促进增收
大力发展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持续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目录。
一是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带动农村增收迈入快车道。以全产业链思维,全面启动六堡茶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从茶苗、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关键环节着手,系统推进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全市现有茶园18.2万亩,年产六堡茶2.5万吨,综合价值110亿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构建起以农民组织为主体,企业与农民之间共融共生的联结机制,分享一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直接带动24万人受益,其中脱贫人口约3.5万人,增加收入约429.6万元。
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业,增加脱贫人口家庭经济收入。全市超1.5万户脱贫户以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发展产业,现有家庭农场847余家,农民合作社2847家,依靠产业分红增加收入脱贫户一万六千多户,户均增收约300元,所有脱贫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园)带动覆盖全市脱贫村15%以上脱贫户实现增收。
三是扶持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组织各县(市、区)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衔接资金投入,培育延伸特色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全市投入特色产业项目(包括产业配套设施)衔接资金4.53多亿元,累计带动6.67万户脱贫户受益。同时,积极推进电商助农活动。通过举办“电商助农振兴乡村”农产品推介会活动,打通农产品“上行”网络销售渠道。2022年全国网上年货节—梧州网上年货节主题活动期间,共举办活动10场,线上线下零售总额达2187.28万元。
图为茶园聘请脱贫群众采茶促增收 欧伟文 摄
二、强化就业帮扶稳定增收
通过“四抓”举措促进就业帮扶干预,切实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一是抓排查监测,摸清就业底数。采取从市到村四级“一格多员、一员多能”工作管理模式,聚焦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强化帮扶责任人网格化管理机制,各级帮扶干部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微信联系等方式,及时发现脱贫人口就业短板,并对应给予政策帮扶。2022年第一季度,全市脱贫户、监测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682.4元,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
二是抓就业帮扶,鼓励转移就业。充分发挥“金牌就业管家”工作站的作用,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帮扶行动周”“就业管家·直播带岗”等专项活动,多渠道推送最新的用工岗位信息,为招聘企业与求职者搭建“云端相约”鹊桥。全市2022年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人口13.44万人,其中,赴区外务工7.53万人。
三是抓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就近就业。坚持因事设岗,人岗相适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乡村公益性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当前,全市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44个,惠及3类监测对象(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脱贫不稳定户)1036人。
四是抓金融帮扶,创新机制促增收。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开展宣传工作,发动脱贫群体利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并创新推进“农户+合作联社”模式,既降低农户发展风险,又为合作联社增加资金来源。2022年,发放新增贷款3011.15万元,627户受益。
三、强化政策兜底保障增收
充分发挥医疗、民政、残联等部门职能,全市各级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合理利用部门资源提高脱贫人口四项收入,确保收入有保障。
一方面,落实医疗保障。通过实施银行代扣代缴服务,发动参保居民与银行签订医保费代扣代缴协议,由税务部门根据代扣协议进行医保费扣缴,对未扣费成功人员及时反馈,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探索设立城乡居民社保便民服务点,服务点依托中国建设银行“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营运,切实打通居民医保缴费“最后一公里”。全市脱贫人口、监测人口、低保人口以及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市重残等特殊群体均已100%参保,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另一方面,落实社会救助。对于没有劳动力、家庭成员患大病或有重度残疾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且没有稳定收入的开展精准帮扶,落实“一站式”结算服务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农村贫困住院患者享受先诊疗后付费49000多人。对于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支出骤增、收入骤减的通过低保、临时救助、直接分红等方式确保不返贫致贫。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