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网站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乡村振兴

创建就业帮扶“车间+”,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2022-06-13 11:35     来源: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为抓紧抓牢就业帮扶工作,实现“一人稳定就业,脱贫致富一家”的工作目标,近年来,钦州市浦北县因地制宜创建“车间+企业”“车间+乡贤”“车间+互联网”“车间+产业”“车间+田头”等模式,打造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带动镇域范围内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目前全县共有就业帮扶车间34个,吸纳就业人员4631人,其中脱贫人口231人。2022年计划新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7个,预计可再吸纳就业人员1800多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0多人。

创建“车间+企业”模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充分利用镇村闲置土地、房屋、仓库等,重点引入以小型电子产品配件加工等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培育为就业帮扶车间,优先为年龄偏大,居家妇女,轻度残疾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人群提供就地就业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广西腾辉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手机数据线等产品,2020年把车间开到了安石镇石凉村,是“车间+企业”模式就业帮扶车间的代表,车间的到来不仅让2017年已经实现脱贫摘帽的石凉村产业发展又增添了新动力,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有效地解决了该村村民收入低、就业难的问题,还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目前该车间共有103名工人,其中脱贫人口9人,都是附近的村民。

创建“车间+互联网”模式,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积极打造灵活就业平台,务工人员经技术指导,可在加工点集中从事加工工作,也可自行领料回家自由加工,产品可通过互联网线上销售,打造一村一品“车间+互联网”模式,帮助脱贫人口增收致富。浦北县旭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位于三合镇新村村委,该公司通过“车间坐班制+家庭作坊式”的务工形式,吸纳附近72名农村劳动力(脱贫人口7人)就业。在北通鑫华、永嘉编织工艺厂和金艺鞋业车间,不论性别、年龄,都可以成为编织工,他们领取材料回家制作,居家式的工作方式帮助农户实现照顾家庭、干农活与上班增收三不误。

创建“车间+乡贤”模式,实现能人带动就业

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办公司、生产车间,带动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17年,符庆祖返乡在北通镇创办浦北县尚杰服饰有限公司,制衣厂25台缝纫机车位不到3天时间就招满了人。面对庞大的用工需求,符庆祖用三个月时间把车间增加到50台机车,2019年又开办了第二个制衣车间。如今2个制衣车间将近170台机车,常年处于满产状态,吸纳150多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有12人,月收入3000多元。随着钦州市城乡融合试验区浦北片区的不断推进,返乡开厂创业的能人不断增多,服饰加工已成为北通镇的主导产业。在北通,像符庆祖一样的就业帮扶车间共有3家,吸纳就业300多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2人,“车间+乡贤”走出了小车间带动大就业的成效。

创建“车间+产业”模式,实现产业推动就业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增收,推动产业帮扶与就业帮扶深度融合。目前依托浦北县富硒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木材加工等产业发展认定了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如浦北县昌宏木业有限公司等4家从事木业生产加工的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000多人,其中脱贫人口26人。

创建“车间+田头”模式,实现“抱团”拉动就业

坚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点,以村级合作社为依托,积极扶持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发展合作社、生产基地和家庭农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共赢”模式,统一向脱贫户提供种苗、肥料、生产基地和技术指导,解决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问题,带动广大农户尤其是脱贫户“抱团”致富。如浦北县兴胜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签约种植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肥料和每户10亩的种植基地,前期可领管理费,后期可享定单收购价等,实行全托式代种植管理模式,让30多人无忧创业,稳定增收,实现抱团致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