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片热土,记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经济活力和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
建成前的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一角。南宁五象新区管委会供图
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一瞥。南宁五象新区管委会供图
在南宁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企业经办人挥笔签署《“免审即得”承诺书》,不到一小时,营业执照与经营许可证同步到手;
目光转向钦州港,巨大的滚装船静卧碧波,“铁路笼车+滚装船”创新模式成为车企出海的“加速器”,从这里发往沙特的汽车,成本降低8%以上……
“南宁片区推出的全国首创性、集成性涉企经营事项‘免审即得’改革,为广大企业缩短2—3个月的筹备期,实现准入即准营。”南宁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梁丽向记者介绍。目前,23家世界500强、22家中国500强企业在此布局,构建起多维度、高能级的开放发展生态。
从全国首笔“碳减排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到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数字提单信用证,广西自贸试验区一项项突破性举措,劈开了束缚企业活力的桎梏。
广西自贸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新红用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这片“试验田”的丰硕成果:“自设立以来,广西自贸试验区紧扣国家赋予的面向东盟、陆海联动、沿边开放三大使命,全力推进120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实。我们累计推出了214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项获海关总署备案,5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1项纳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文件推广。”
通则达天下,畅则兴万业。
在南宁空港,智慧联合调度中心如同“最强大脑”,指挥着“虚拟卡口”“机坪直转”高效运转,单吨货物通关成本锐减千余元。
在崇左片区,创新制定的中越跨境快递物流服务标准,让“一次托运、一单直达”成为现实,从南宁到越南河内,快递最快12小时内送达。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广西自贸试验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蹄疾步稳:截至2025年8月,广西自贸试验区贡献了全区42%的实际使用外资和39.6%的外贸进出口额,成为开放经济的“高产田”。
创新雨露滋润下,围绕数字经济、石化化工等6条跨境产业链,一个个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南宁片区,数字经济的脉搏强劲跳动。依托国际通信枢纽,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简称南A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24家。目前,南A中心已促成超60个项目签约,40个项目落地生根,与22家海外企业携手,14家海外企业成功入驻。
——钦州港片区,依港而兴的梦想照进现实。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等五大临港产业集群傲然挺立,引领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2024年,这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362亿元,6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12亿美元。
——崇左片区,沿边开放的棋局步步为营。片区主攻电子信息、东盟特色加工等百亿产业链,吸引42家东部企业“组团入桂”,香港聚心科技等一批企业,正借道崇左开拓东盟市场。
数据为证:6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数量激增32倍,突破12万家;工业产值年均增速达15%;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24.3%,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6.1%。一幅多点发力、协同共进的产业宏图,已然绘就。
立足中国,辐射东盟,广西自贸试验区开放的纽带越拉越紧,合作的桥梁越筑越宽。探索搭建的“中华文化AIGC文创平台”,以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出海,创新数字版权确权机制;建成面向东盟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汇聚东盟10国787万户企业信息,已服务超912万户企业,为经贸往来夯实信用基石;在新加坡落地的全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默默守护中国—东盟气象合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西自贸试验区正如一艘鼓满风帆的巨轮,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中,向着更深邃的蓝海,勇毅前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