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国广西文化旅游科技周在越南河内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此次活动以文化为底蕴、以旅游为纽带、以科技为引擎,打造了集沉浸式数字展陈、智慧旅游体验、交互科技装置、非遗艺术展演、地道美食品鉴与中越情感对话于一体的多维参与空间,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山海的科技人文盛宴。

活动现场。记者 胡兆双 摄
色彩斑斓的壮锦、酸辣鲜香的南宁老友粉、古朴自然的博白芒竹编织提包、栩栩如生的桂林面塑……广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系列精品亮相活动现场。在这里,观众不仅能品味地道非遗美食的醇正滋味,观看精彩的非遗演艺,还能亲手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将承载着八桂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创产品带回家。

壮族天琴表演。记者 吴晓雨 摄

北海贝雕展区。记者 吴晓雨 摄

南宁剪纸展区。记者 吴晓雨 摄
“南宁老友粉,好吃!”在非遗美食品鉴区,一碗碗热气升腾、香气扑鼻的老友粉被传递到来自越南的观众手中,他们品尝后连连赞叹,质朴话语间满是对老友风味的认可。柠檬鸭、瑶族油茶、南宁酸嘢等广西非遗美食也同步亮相,让这份承载着广西文化底蕴的味觉盛宴,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名片。

观众在品鉴区品尝非遗美食。记者 吴晓雨 摄
“我们这次带来了胸针、围巾、桌旗、摆件等壮锦创新文创,希望让非遗真正走进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村灵介绍道。在壮锦展位前,一件件精致的壮锦文创格外吸睛,不少观众驻足咨询,细细抚摸纹样,更在观赏中对壮锦背后的历史文化生出浓厚兴趣。

李村灵正向观众介绍壮锦文创产品。记者 吴晓雨 摄

精美的壮锦文创产品。记者 吴晓雨 摄
在博白芒竹编织技艺展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连将带来了多样展品——既有经典的传统竹编花篮,也有融入五金、皮料与壮锦元素的创新手提包、礼品花篮。作为海外贸易中的热门产品,黄连将在开发设计上,始终坚守“中国元素”的核心。她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以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广西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黄连将正在展位上编织花篮。记者 吴晓雨 摄
桂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周林泽现场展出三件人物塑像作品与一件花篮作品。他热情地向观众讲解这些作品的制作技艺,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故事。其中,那件花篮作品对他而言意义特殊——这是他在工作室里,带领十几名幼儿园孩子共同创作的成果:孩子们每人捏制一朵小花,最后由他组装成这件完整的大花篮,满含非遗传承的童趣与温度。

周林泽向观众介绍展品。记者 吴晓雨 摄

桂林面塑展位。记者 吴晓雨 摄
据了解,本次活动面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1月28日。现场将开展广西民族特色文艺表演、手工刺绣体验、非遗拓印等精彩活动,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