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9月15日至20日,22名来自东南亚、南亚、太平洋岛国等亚太地区多个国家的媒体记者齐聚广西,展开一场特别探访。恰逢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外国记者深度参与东博会、峰会盛况报道,沉浸式逛馆挖掘展会亮点,先后走进南宁、柳州、桂林三地,用镜头记录广西发展脉动,用情讲述广西故事,在实地探访中搭建起亚太地区与中国广西双向奔赴的桥梁。
“智”汇盛会:AI点亮未来
“太神奇了!这简直是跨语言沟通的‘魔法’。”9月17日,第22届东博会、峰会开幕当天,泰国记者查丽莎在体验一款AI眼镜后,忍不住发出惊叹——戴上眼镜,她用泰语询问广西茉莉花茶的冲泡技巧,镜片上瞬间同步中文翻译,工作人员的中文解答也实时转化为泰语,全程“零延迟”的交互体验让她频频点头。
“真有趣,很高兴可以在展会中亲身体验与机器人互动。”印度尼西亚记者多安兴致高昂地与机器人来了一场拳击赛,“作为一名记者,我已经写了很多有关机器人的故事,比如中国机器人跑马拉松的文章。我能感受到中国发展非常迅速,实际上,在广西,已经展示了未来,未来就在这里。”
今年东博会、峰会AI含量高:AI写真机前,外国记者排队生成融合东盟元素的专属影像;AI机器人灵活转动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演示广西非遗“打油茶”的全过程;自动驾驶AI车辆在展馆指定区域平稳穿梭,展示未来出行新形态……一系列亮眼成果让外国记者们目不暇接,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大家争相记录下这些充满未来感的“智能瞬间”。
外国记者在东博会无人机展位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通讯员廖平/摄
“这是个很棒的展会。我专门参观了协助病人进行手术的自动化医疗设备、货机设备等,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创新。”巴基斯坦记者伊尔凡·阿什拉夫难掩兴奋地说,中国正在以一种更快的方式在发展,在技术不断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在帮助其他国家。作为一个巴基斯坦人,很自豪巴基斯坦和中国能成为朋友。我认为中国技术在当今世界是一流的,是可靠的、可信任的。我相信在展会之后,会有很多别的国家与中国公司签订用于不同领域的相关设备的备忘录。
展馆内的AI体验意犹未尽,展馆外的“智能探秘”早已开启。为更深入了解广西AI发展情况,9月15日至16日,东博会、峰会开幕前夕,外国记者走访南宁多地,开启“零距离”AI探访之旅。
无人驾驶农机、健康陪伴机器人、智能AI报关员、AI仿真鱼……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工作人员向外国记者们介绍了中心部分目前中国最新研发生产的AI产品。“我在这看到了AI应用于城市治理的案例,AI就应该如此用在实处。”印度尼西亚记者赛卡尔说,AI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实用。她期待这些先进的AI技术可以引进到自己的国家,助力城市治理、防御灾害等。
广西国际传播中心记者与印度尼西亚记者共同拍摄探展Vlog。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王飞/摄
“从东博会上的亮眼展示到企业里的实际应用,我们看到了广西AI产业与东盟需求的深度结合。”马来西亚记者罗哈尼表示,这场探访让她进一步了解了广西推行的AI赋能千行百业的意义所在。
记者手记
广西的AI发展始终紧扣实用与共享——它不仅是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的引擎,也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技术桥梁。这种“技术为桥、需求为核”的实践,让AI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能解决跨语言沟通、助力防御灾害、优化教育评估等实际需求的温暖工具,也让外国记者看到了中国技术开放合作的诚意与潜力。
“广西智造”:澎湃发展脉动
“突突突……”9月18日,柳工集团的智能制造车间内,机械臂精准地完成零部件组装。来自太平洋岛国斐济的记者约阿尼·阿西奥利紧盯生产线,不时用手机拍摄自动化流程。“之前只知道柳工的工程机械在我们国家很受欢迎,今天实地感受到‘广西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原来这么高。”当得知柳工在泰国、印尼建生产基地时,约阿尼忍不住感叹:“‘中国智造’与东盟市场的结合是双赢。”
同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五菱馆展厅内,外国记者围在宏光MINIEV车旁,询问续航里程、充电技术、东盟市场定价等细节。工作人员介绍,上汽通用五菱已推出多款专门面向东盟市场的新能源车型,“我们正通过技术共享等方式,让‘广西智造’产品走进更多东盟国家的普通民众家庭。”
在南宁,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的智慧港口大屏前,实时显示着钦州港、防城港的作业场景。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与东盟地区之间的货流像被按下“快进键”,高效、顺畅。
在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越南咖啡、泰国榴莲干、广西茉莉花茶等商品琳琅满目。柬埔寨记者英法宁把这里比作“双向会客厅”——东盟的果园、茶园、咖啡园“一步跨入中国客厅”,中国的美味也由此进入东南亚的多彩市集。
走进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车间,外国记者了解到,通过太阳能发电、水循环利用系统等生产出的高端面料远销东盟、欧美等地。“从‘广西智造’的机械力量,到桂林纺织的绿色匠心,还有螺蛳粉的‘小产品大市场’等,可看出广西的经济发展既有硬核实力,又有特色活力。”约阿尼·阿西奥利在总结此行时说道。
记者手记
“广西智造”既有工业制造的“硬核实力”,也有贴近民生的“柔性温度”,广西以智能制造夯实产业根基,以特色资源激活市场活力,以开放港口打通合作通道,每一步进阶,都与东盟市场的需求同频共振,这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缩影。
山水润“桂”:传递“广西温度”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9月19日,外国记者实地探访漓江生态保护。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介绍,通过“河长制”、生态补水、截污治理等措施,漓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为了保护漓江,我们关停和迁移了沿岸污染企业,还建立了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测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印度记者维格内什·P·文基提什望着缓缓碧波感叹:“在印度,我们也有很多河流需要保护。广西的生态治理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漓江之畔,阳朔以“山水+文旅”走出一条县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外国记者在遇龙村,考察依托“山水田园+非遗体验+民宿经济”打造的新农村样板,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这里不像一个村庄,更像一个活态博物馆。”瓦努阿图记者多迪在遇龙村参访一家民宿后,颇有感触。
从桂花的历史传说到现代深加工产品,从桂花酒、桂花糕到桂花精油,桂林桂花公社展厅全方位展现了桂花的魅力。缅甸记者钦耶德娜说:“揉面、加糖、定形,每一步都很讲究,与我们缅甸的传统糕点制作有很多相似之处,饱含文化韵味。”
从漓江的生态保护到阳朔的旅游共富,从遇龙村的新农村建设到桂花公社的文化体验,外国记者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切身感受“广西温度”。“广西有高速发展的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可持续的乡村发展路径,值得我们彼此借鉴、加深合作。”越南记者阮荷芳说,此行用耳朵倾听、用眼睛发现了很多跟以前认知上不一样的真实细节,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友好合作、携手共进的开放姿态。
记者手记
广西的生态保护将生态、文旅、乡村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广西温度”,藏在对自然的敬畏里,对文化的传承中,也在与各国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的诚意中。
中外记者共创Vlog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