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挝万象市塞塔尼县的广袤田野上,火龙果架连绵成片,一盏盏灯照亮夜空……近日,在一次连线采访中,远在老挝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专家展示了一组照片。
“起初几年,老挝湿热气候导致新品种屡屡染病,果实品质不稳,内心充满疑虑。”采访中,当地农民坎大介绍说,12年前附近的农民都是依靠传统农业种植,作物产量低,生活过得一般。在广西农职大牵头建设的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引入火龙果种植技术后,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从搭架、灌溉到修枝,试验田产量达到当地传统作物3倍以上,果实饱满多汁且供不应求。广西农职大专家团队持续优化技术方案,专家手把手传授当地农民现代农业管理知识,也为坎大打开了全新的大门。
慢慢地,坎大成长为试验站技术骨干,向周边村寨推广种植技术。几年前,他受邀来广西参加热带水果种植培训,目睹规模化种植园的光照调控与自动化分拣系统后深受震撼。返回老挝后,他与中国专家共同为山区农户量身打造种植方案,如今,48岁的坎大已是试验站本地技术组长,家中盖起二层小楼,子女均在万象接受高等教育。
“就像连接中老友谊的桥梁。”每次有来访者,坎大都会指着那绵延数里的火龙果架感慨。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百余户农民通过种植火龙果过上红火日子。数据显示,自2013年试验站建立以来,中方已培育优良品种70余个,培训当地农业人员超3000人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3000公顷。
这种个人命运的转变,折射出广西“职教出海”的整体成效。
AI人才和跨境电商培养广受东盟学生和企业青睐。例如在泰国,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主导共建的中国—泰国跨境商务现代工匠学院赋能学生泰拉完成从学员到跨境电商创业者的蜕变。通过学院引入的AI实时翻译技术和多语言直播实训,她成功打破语言壁垒,将泰国榴莲干推向全球市场。该学院搭建的“技术+实战+文化”融合培养模式,使她在广西国商院教师团队指导下,掌握了AI翻译与电商融合技巧,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10万+,曾为合作企业创收超6万元。
通过标准化课程输出、海外基地建设及本土化人才培养,广西职业院校形成多层次国际合作网络。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茶叶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建成“丝路茶学院”“中国—泰国智造现代工匠学院”,开发“中文+”广职特色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29个;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越南同安高科技学院通过“校校企企,四方协同”建设模式,形成“1中心3分院”布局,打造“五位一体”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广西国商院“桂海商坊”电商项目落地越南,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老挝等6国建设了10个国际化“国商品牌”,帮助超400家企业拓展市场;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开发的《新能源汽车维护技术》泰语课程标准,成为当地职业院校的通用教材。
这些实践成果通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等平台持续扩大影响。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该论坛已成功举办7届,累计推动达成100余项合作。自治区教育厅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共建中国(广西)—东南亚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成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依托这些学院共建共享316项国际标准,招收学历生549人,开展技能培训31791人次,中、外入库专家达776人。
“职教出海的战略意义在于构建可持续发展共同体,通过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技术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输出,不仅助力东盟国家产业升级与减贫事业,更深化了区域人文交流与经济共赢。”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屹表示,这种“教随产出、产教共生”的范式,既彰显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贡献力,也为全球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从老挝农田到泰国电商平台,从个人致富到区域共赢,广西“职教出海”正以扎实的足迹,架设起一座座友谊之桥,在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