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参加“同志加兄弟 携手向未来”——中越媒体互访活动的越南记者深入南宁,实地探访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的创新实践,聚焦中国与东盟在科技领域的深度协作;追寻中越传统友谊的历史记忆,赓续中越“同志加兄弟”的特殊情谊。
开放平台,架起中国—东盟AI协作桥梁
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展示中心,记者们听取了南A中心服务东盟的建设规划。作为深化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南A中心按照“一节点两板块多分中心”总体布局,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合作基础服务能力,面向东盟国家推动设立海外中心,持续促进中国与东盟两个板块之间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创新、合作交流和生态共建,打造国内国外互动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记者们听取南A中心建设规划。广西云-南国早报记者 苏华 摄
“从算力支持到产业孵化,中国对科技发展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越南快讯世界部记者丁红幸表示,期待越中在AI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记者团探访AI科技企业。广西云-南国早报记者 苏华 摄
记者团走进迈越科技公司,这是一家AI赋能行业创新的实践企业,已签约南A中心。迈越科技市场部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将强化技术协同与创新、深化本地化合作等,充分依托平台优势发展相关业务和开拓东盟市场。
记者团了解中国AI技术在东盟国家的应用。广西云-南国早报记者 苏华 摄
科技赋能,让现代农业“更智慧”
“AI巡园”系统实时监测蓝莓生长数据,“智慧灌溉”设备精准调控水肥……记者们来到南宁捷佳润科技集团,深入了解AI技术如何重塑现代农业图景。
记者团探访AI农业企业。广西云-南国早报记者 苏华 摄
捷佳润科技集团副董事长黄文娟介绍,该企业以“AI+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精准营养”为核心,构建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参访过程中,记者们对AI赋能农业发展表现出极大关注与热情。
记者们在了解智能农业装备。广西云-南国早报记者 苏华 摄
“人工智能工具能帮助农民精准决策种什么、怎么管、如何卖,这对农民太有帮助了。”越南国家电视台时政部经济处记者杜辉煌说。
友谊见证地,共同续写传统情谊
随后,记者团来到南宁育才学校旧址(越南中央学舍区)。南宁育才学校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曾为越南培养大批栋梁之才。陈列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着两国并肩战斗、共克时艰的岁月。
采访团参观南宁育才学校旧址(越南中央学舍区)。广西云-南国早报记者 苏华 摄
“这段历史是中越人文交流的生动注脚。”广西大学宣传部负责人介绍。
越南兴安报与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范文倡谈到:“我是新闻工作者,将持续讲好越中友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
此行实地探访让中越媒体人对合作前景有了更清晰地认识。这场跨越山海的媒体之约,正以真实笔触和生动镜头,为中越持续深化合作共赢,注入有温度的媒体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