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是中老关系的真实写照。同样的使命,共同的梦想,让中国和老挝命运紧相连。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持续深耕老挝市场,服务建设中老铁路,共办老挝第一所孔子学院……这不仅是地缘优势的馈赠,更是民心相通的携手共进,“老”友们的故事跨山越岭,奔向未来。
语通万象 乘风破浪
“我从1990年开始接触老挝语,白驹过隙,一晃就35年了。”2月19日,谢英与记者聊起老挝语,语气中透着热切:“这些年,我一直扎根在老挝语教学、研究、翻译一线,桩桩件件都不曾离开过它,就像亲密无间的老友,深入灵魂,有时做梦都梦到自己在做翻译。”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老挝语副教授谢英,自青春年少时便与老挝语结下不解之缘,35年来见证了两国合作全面开花、中老情谊历久弥坚的点点滴滴。
语言为桨
“读外语,不应把目光仅放在英语上,其他非通用语种很可能给你们的人生带来帮助。”高中英语老师的这句话开启了谢英与老挝语的缘分。1990年,谢英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老挝语填在了英语之前。
“老挝国家电台在老挝首都万象开始播音……”20世纪90年代初,老挝语教材并不丰富,掐着时间守在收音机前听广播成为谢英和同学们的兴奋时光。“不同于现在有网络、翻译工具等,那时的课外辅导材料主要是报刊和广播。”谢英回忆:“资料室的老挝《人民报》几个月送达一次,所以听广播相对频繁一些,但电台信号弱的时候,我们还得学着怎么把收音机天线接长。”在有限的资源里,谢英孜孜不倦地汲取老挝语言文化的养分,凭借本科四年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她得以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老挝语专业教师。
1997年,谢英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到老挝国立大学语言文学系进修老挝语。进修期间,她与当地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体验泼水节、塔銮节等老挝传统民俗活动,在图书馆和书店找到了国内稀缺的关于老挝的资料书。“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不仅精进了老挝语的发音和语法,对老挝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我后续的教学、翻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回国后,谢英回到熟悉的大学讲台,主讲《基础老挝语》《老挝语阅读》等专业主干课程。“虽然课程的名称是老挝语,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的传授。”课堂上,除了耐心讲解词汇、语法和发音,谢英还会穿插讲述自己在老挝的进修经历,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对老挝文化的理解。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到老挝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生心中种下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种子。
文化作舟
中老两国山同脉、水同源,自古以来亲仁善邻,在人文交流层面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以来,中老交往愈发密切,老挝国内掀起了强劲的“中文热”。
2012年,怀着对中老文化交流的热忱,谢英再次踏上老挝的土地。这一次,她成为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中文教师。
“老挝民众学习中文的热情高涨,我们每个学期在开设新班之前都会给半个月的报名时间,但是通常半天就会爆满。”谢英感慨道。
随着中老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老挝寻找商机。谢英看到许多老挝学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努力学习中文,希望能凭借这门语言的优势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前段时间我还和当时高级班的学员聊到就业动态,这位学员中文很好,目前在银行工作,干得很不错。”谢英说。
在教学之余,谢英积极投身于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策划。她对第一届中文歌曲大赛记忆犹新。为了让活动能顺利举办,她一家一家地去拜访当地的公司寻求赞助,最终与多家公司达成合作。比赛当晚,老挝学生们在舞台上自信地演唱,场上场下热情互动,让谢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近年来,孔子学院与当地中资企业合作不断深化,老中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老挝广西商会等纷纷设立奖学金,赞助比赛,举办招聘会,这不仅帮助许多老挝学生圆梦,更让中老情谊愈发深厚。
经贸扬帆
2015年,谢英回到广西民族大学继续从事老挝语教学。与此同时,中老两国的经贸合作如火如荼,谢英凭借自身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先后参与了近百场经贸交流活动的翻译工作。
在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老挝—中国贸易投资论坛等高规格经贸活动中,谢英多次担任同声传译,见证大量项目合作成功签约,中老两国经贸合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谢英深知,在两国交流交往中,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打比方:“翻译不仅是连接双方沟通的桥梁,更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一场精彩的宣讲,若没有精准的翻译,就如同在听众与宣讲人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宣讲效果大打折扣。”
广西企业与老挝的合作从涓涓细流到浩荡江河的嬗变,让谢英欢欣鼓舞。2015年,她曾筹划在老挝成立广西商会,却因当时会员不足30家而遗憾搁置。在她回国后的短短几年间,广西企业纷纷进驻老挝,老挝广西商会于2020年正式成立,商会成员都成为她的老友。在老友们的朋友圈,谢英欣喜地看到广西企业在老挝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从气势如虹的中老铁路到惠泽民生的光伏电站,从智慧互联的通讯系统到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园,处处跃动着合作共赢的脉动。
“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我们作为语言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老师,教书育人、沟通民心,责无旁贷。”谢英表示,无论是经贸往来还是文化交流,翻译都不可或缺,因此更应该提升自身的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人才。
耕耘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在路上。”谢英为自己能为服务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作贡献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在谢英主讲的口译课堂上,实践经验还在不断加注。
深耕老挝 桂商有路
“春节刚过,中国考察团密集到访老挝。”2月17日,老挝广西商会名誉会长周锦福在前往万象瓦岱国际机场的途中接受记者电话采访,谈及中老经贸合作新动态。随着中老铁路开通带动贸易便利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到老挝考察,寻找商机,他致力于搭建双方交流合作的桥梁,并分享自己在老挝的创业经验。
2008年,周锦福从柳州来到老挝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老挝的古茶树。“当地村民并不了解茶树的价值,很多古茶树被砍倒改种橡胶树等经济作物。”周锦福回忆,通过多维度实地调研与专家论证,他与当地政府签下协议,对古茶树进行保护性开发,在老挝沙耶武里省建起茶叶加工厂,聘请当地村民保护茶山、茶树,并教会他们采茶、制茶。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古茶树的经济潜力,主动保护好茶树林。创立茶品牌后,周锦福将老挝古树茶带到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推介,获得市场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反馈。
在老挝生活和奋斗多年,周锦福积极为中老友好交流作贡献。当天周锦福去机场迎接的,是来自广西高校的专家。“科技是生产力,老挝今年重点发展低空经济。”周锦福说,老挝教育体育部计划在高校设置无人机应用技术相关专业。他在得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设有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后,便积极牵线搭桥,邀请学校老师到老挝给予专业指导。“作为在老挝创业的广西人,能促成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我倍感荣幸。”周锦福说。
在老挝扎根多年,来自广西的覃吉平对家乡菜念念不忘,近来他惊喜地发现,万象的中国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是老挝成为中国投资者眼中‘香饽饽’的一个例证。”
2010年,覃吉平站在万象的临时工棚里,看着从中国带来的钩机挖掘铲不断深挖,他认为自己挖到了老挝庞大的市场。该项目完成后,覃吉平留下来,开了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一干就是15年,如今公司业务遍布老挝多个城市。中老铁路、万万高速公路、巴莱大桥等老挝重大项目,覃吉平的公司都参与其中。“磨丁至万象段的铁路修建,使用了我们公司提供的中国机械设备。我们是修建中老铁路的参与者,也是中老两国经贸合作的建设者。”覃吉平的言语中有抑制不住的自豪。
一列列疾驰在中老铁路上的国际货物列车,满载香蕉、山竹、木薯等开往中国。“老挝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以前农产品出口走陆路,耗时长,水果等容易坏。如今,中老铁路国际冷链运输逐渐常态化,老挝水果送到广西消费者的餐桌上越来越快。”覃吉平说,老挝充分用好中老铁路发展农业,“去年我接待了20多家企业来考察,都是看中老挝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交通便利。”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与老挝进出口总额24.35亿元,同比增长110.2%。“广西和老挝的经贸合作大有可为,希望两国继续加强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更多企业用好中老铁路、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渠道和平台。”覃吉平对未来信心满怀。
十年见证 中文兴盛
我叫路亚,是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公派教师。于2010年揭牌运行的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由广西民族大学与老挝国立大学合办,是老挝第一所孔子学院。从最初两排平房到如今发展成为海外援建面积最大的孔子学院,我亲历10年来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见证了中文教育在老挝的兴盛。
今年春节,我参与了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主办的“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该活动让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老挝当地学校,促进当地师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活动当天,我和孔子学院的老师们来到老挝万象省万荣民族中学,精心布置好各个体验区。在“年画拓印”“手工舞龙、醒狮制作”“套圈”等体验区前,学生们簇拥着,仔细观察老师示范,欢笑声响彻整个校园。书法展示区刚布置好,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围过来,眼里满是好奇与期待,在向老师了解书法的历史和书写技巧后,跃跃欲试。他们全神贯注,紧握笔杆,墨汁在宣纸上游走,横竖撇捺不够工整,笔尖甚至稍稍颤抖。这都是文化交流的生动注脚。
“中华文化进校园”活动只是孔子学院众多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项。作为在孔子学院任教的中文教师,我有幸成为中老人文交流的一座桥。这段经历丰富了我的职业生涯,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和语言的力量。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老两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老挝对中文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孔子学院作为中文教育的重要平台,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
还记得2015年我刚到老挝时,这里的中文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学生们对中文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缺乏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如今,随着孔子学院的拓展,学生们学习中文的形式更加多元,不仅可在课堂上学习,还可通过参加夏令营、文化体验活动等与中国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
老挝“中文热”方兴未艾。这不仅反映了中老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化,也预示着两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我深知所教授的不只是语言,更在传播文化、沟通情感。我始终怀揣着让更多老挝学生了解中国的初心,期待他们成为中老友谊的传承者,也希冀孔子学院能够在中老人文交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夯实民心相通之基。15年前种下的文化种子,如今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友谊之树,年轮里镌刻着孔子学院中文教师的印记,树荫下孕育着新一代的文化使者。
续写中老友谊“桂”在坚持
见证中老传统友谊的老挝干部子弟学校旧址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这座学校建于1967年,为区别于一般国内学校,被称之为老挝“六七”学校。这是中老友谊的一个缩影。后浪奔涌,续写中老传统友谊于广西而言,贵在坚持,贵在创新,贵在务实。
增进中老情谊,既要加强智库合作,也要设立多层次、宽领域、深意义的人文合作专项。可在现有合作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历史学、区域国别学、经济学、民族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合作,共同组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两国合作提供强有力决策支持。
加强教育合作,为中老传统友谊增添青春底色。整理并用好“六七”学校资源,与老挝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强化合作,提升教育水平。广西应争取更多公费留学生名额,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利用本地区教育资源帮助老挝培养更多开放型经济建设青年人才。发挥好百色干部学院等平台的作用,把中国情、中国缘种进老挝青年干部的心田。
系紧经贸合作纽带,加速“双向奔赴”。向老挝出口更多老挝民众生活所需的“桂字号”优质产品,自老挝进口更多优质农林产品和矿产品。例如,增加新能源汽车、铝型材、钢铁制品、建材和太阳能等优势产品出口。又如,增加产自老挝的大米、豆类、柠檬、菠萝蜜、牛油果、古树茶等优质产品的进口。推动实施桂企“走进老挝”计划。进一步推动广西企业在良种繁育、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用、新品种综合试验、土地开发、技术培训等方面与老挝开展深度合作,引导广西制造业企业走进老挝投资设厂,带动成套设备及中间产品出口,充分利用老挝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成本资源,有效回避有关国家的高额关税壁垒和贸易制裁。探索推广“广西设计+老挝制造+国际电子商务营销”合作模式,增强广西与老挝经贸发展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国—东盟经贸中心作用,举办中老经贸洽谈会、投资推介会、商机对接会等。
提升互联互通,持续发挥好“南宁渠道”作用。探索开通南宁至老挝万象国际联运客货班列,利用中老铁路、南昆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广西与老挝的互联互通,培育广西与老挝的客运市场和物流市场需求。加快平陆运河建设,缩短海铁联运距离,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强化南宁与东盟的产业联系,争取在运河沿线建成老挝输华商品集散便利地。加密广西至老挝主要城市的空运航班,设计包装旅游线路,加强航线培育,增开旅游包机和固定航班,为中老文旅合作提供更多便利。
互惠互利 合作共赢
●广西柳工全程参与中老铁路项目建设,近300台设备遍布项目各个施工点。
●2013年至今,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试种了262个农作物品种,在当地的推广应用面积超3000公顷,为提高老挝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广西金穗农业集团与老挝乌多姆赛省共同打造的大型、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业种植专属区,成为老挝北部省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业专属区。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为老挝政府打造了GChat即时通讯系统,覆盖老挝全境25万公务员,助力老挝实现数字化转型。
●前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老挝先后两次担任主题国,累计共使用展位超2000个,参展企业超900家,举办推介会、中老投资合作论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