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网站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要闻 > 广西外事

四海迎春绘盛景|东盟多国欢度春节

2025-02-06 10:0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节日盛宴。与广西地缘相近、民俗相通、人文相亲的东盟国家,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欢庆春节。跨越山海的一声声新春祝福、一副副吉祥对联、一道道丰盛佳肴……都将中华文化的温情与美好,融入世人的认知里,成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动力。

马来西亚:年俗飨宴满堂彩

马来西亚商场换上“新年装”。

讲述:马来西亚雪兰莪暨吉隆坡广西会馆会长 邓宏智

中国无人机团队结合灯光秀将马来西亚元素演绎得淋漓尽致,真是神来之笔,非常精彩!

想起1月25日的盛况,我仍难掩内心激动。那晚马来西亚吉隆坡城中城公园化身光影海洋,12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以天幕为纸、星光为墨,拉开2025年“欢乐春节”活动序幕。“中马友谊万岁”的中马双语字幕点亮夜空,憨态可掬的金蛇卷起祥云,万里长城与双子塔交相辉映的创意画面,成为两国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

“大团圆,大团圆,手牵着手心相连……”连日来,经典贺岁歌《大团圆》的欢快旋律在吉隆坡城中城公园响起,音乐喷泉随节奏翩跹起舞,各国游客被喜庆欢腾的氛围所感染,欢呼声此起彼伏。

蛇年新春来临,年味也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弥漫开来。吉隆坡茨厂街人头攒动,街头巷尾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店铺门前贴上福字和春联,空气中飘散着年饼和腊味的阵阵香气,酿出南洋独有的新春甜暖。来自广西的沃柑、金桔成为年货市场“新名片”,颇受马来西亚民众的青睐。

社区内,春节文化讲座、传统手工艺体验、新春团拜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接连进行。剪纸、写春联、制作灯笼,体验者的动作不甚熟练,但乐在其中。春节已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纽带。

槟城庙会是“年俗飨宴”。正月初四,一年一度的庙会拉开帷幕,古城街道张灯结彩,百年宗祠会馆敞门纳客。喧天的锣鼓声中,威武的狮子在高桩上腾挪跳跃,时而嬉戏打闹,时而昂首挺胸,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舞台上,民族舞蹈婀娜多姿、乐器演奏悠扬婉转。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观赏粤剧、潮剧、琼剧、歌仔戏、马来皮影戏等特色表演,还能体验年饼制作、猜灯谜等传统年俗,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从吉隆坡的光影盛宴到槟城的庙会庆典,充满喜悦与希望的蛇年春节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四海同春的魅力,也绘就了两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动人画卷。

新加坡:不忘传统情相连

新加坡民众在滨海湾花园赏花灯。

讲述:桂籍华侨 李程程

1月26日,腊月二十七,蛇年迎新进入倒计时。新加坡牛车水的年货市场人头攒动,各类年货琳琅满目,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牛车水是新加坡的唐人街,也是当地春节氛围最浓厚的地方之一,当下正值雨季,但没有阻挡人们来此备年货的热情。

“老板,这个怎么卖?”趁着周末,我抓紧进行年前的最后一波采买。对联、福字、银柳、肉干,扫货不到半小时,手里已是满满当当。从求学到工作,我已在新加坡生活了14年。只要在新加坡过年,每年我都会来牛车水买年货、请春联。虽然现在生活节奏快,但传统年俗不能丢,这是我们的文化根脉。

年夜饭是重头戏。螺蛳粉火锅、白切鸡、鱼生、盆菜、黄梨挞,除夕当天,我和朋友们在家里做了一桌“中新融合”的年夜饭。

今年我特意准备了白切鸡、腐竹,煮上螺蛳粉,再煎个肉粽,让新加坡朋友们尝尝来自家乡广西的年味。

朋友们也精心为我准备了寓意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的狮城招牌新年菜“捞鱼生”。“鱼生”以生鱼条为主要食材,配上各色蔬菜丝,加上花生、腰果等干果,再撒上白芝麻、五香粉、胡椒粉等调味。每加一样配料,都说一句吉祥话。大家一边用筷子将各种美味高高挑起,一边大声说“捞起!捞起!捞个风生水起!”据说捞得越起劲儿,新年里的好运就越多。

正月初一,我提上装有两个柑橘的礼品袋去朋友家拜年。带双数的柑橘拜年,在新加坡是标配。粤语里,“柑”与“金”发音相近,送两个柑橘,有大吉大利、好事成双之意。回家时,朋友同样回赠我两个柑橘,称“换柑”,意为互赠吉祥。

夜幕降临,滨海湾花园花灯璀璨,金蛇送福,十二生肖造型各异,财神爷手捧金币,喜气洋洋,春节气氛分外浓厚。通过视频,我将这份“异乡年味”传递给远在广西的亲人。

新加坡华人众多,春节习俗与中国相通。虽身在海外,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心中有年味,家就在身边。春节的意义,也不止于团圆与庆祝,更在于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传统,牵挂彼此,情谊相连。

泰国:屏幕内外有共鸣

讲述:在泰留学中国籍学生 宋 伟

在泰国曼谷耀华力路唐人街,春节的气氛喜庆浓烈。街道两旁,一串串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商铺门前,金色的福字,寓意福气临门,对联上毛笔字龙飞凤舞,书写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2025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也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曼谷的街头被装点得格外喜庆,巡游、灯光秀、美食市集,还有湄南河畔的烟花表演,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购物节、寺庙祈福、文化讲座、特色演出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在唐人街、各大商圈和夜市,许多泰国年轻人与多国游客身着唐装打卡留念,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今年泰国的春节气氛一点都不输给元旦或圣诞节,我能感受到中国春节在海外的影响力。这是我第3次在泰国过春节,为了让家人感受这里的年味,正月初一,我来到曼谷唐人街开了一场直播。路过的外国游客听到我说中文,纷纷凑过来,用中文“你好”向着屏幕打招呼,将现场的喜气欢腾传递给网友。直播间的评论区被“新年快乐”“泰国过春节好热闹”等留言刷屏,屏幕内外情感相通,心声共鸣。

在社交平台上,春节的由来和习俗成为泰国本地博主们热议的话题。一位博主感慨道:“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也是我们泰国民众共同庆祝的节日,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许多博主深入挖掘两国的历史故事,如介绍泰国著名地标郑王庙时,讲述其名字背后具有华人血统的国王郑信的故事,反映了两国历史上的密切交往,追寻两国友谊的深厚渊源。

泰国民众通过中国的音乐、服饰、年俗等分享春节的喜庆,沉浸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之中,也加深了对承载中国精神内涵的特殊节日的了解。其实,无论是舞龙舞狮的欢腾,还是烟花绽放的璀璨,都让春节成为中泰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两国民众的心更近。

越南:团团圆圆就是年

越南风味年夜饭。

讲述:留学广西越南籍学生 阮官尚

我的家乡在越南广南省。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的“灶神节”开始,我们家便正式开启“春节时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家人们都非常重视,为了春节团聚,早早开始做准备。

我的任务是置办年货。来到年货市场,我便沉浸在浓郁的春节氛围中。巷子里车水马龙,红灯笼、福字帖、桃花盆栽等春节装饰品琳琅满目。身着越南传统服饰的青年男女,欢欢喜喜地抱着桃花,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成为流动的亮丽风景线。

年夜饭总是春节的重头戏,而年粽是餐桌上的必备菜,是特色也是传统。我们的年粽做法跟中国的粽子一样,只是外形呈四方,所以也叫方粽,主料是糯米,中间包上猪肉和绿豆沙,外裹芭蕉叶。方方正正的年粽如同田地,绿色蕉叶预示生机勃勃,中间包裹的猪肉与绿豆沙则代表飞禽走兽、草木繁盛,寓意新年五谷丰登,因此成为每家每户春节必吃的美味。

今年除夕的年夜饭,从精选食材到精心烹饪,我全程参与。当白切鸡、炸春卷、年粽等一道道特色菜端上餐桌,被亲朋好友夸赞时;当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放下忙碌的工作,品酒吃肉聊家常,享受难得的团聚时,我的心被满满的幸福感填充,我想这也是春节的意义所在。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开始。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屋内,我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期盼学业有成,祈愿家人平安健康。爷爷奶奶的家离得不远,我的新年第一站便是给他们拜年。暖暖的问候给老人们带去欣慰与欢乐,他们也笑盈盈地送上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那一刻,我心中涌动着温暖,家庭的团团圆圆正是新年最美好的礼物。

缅甸:热辣滚烫广西味

缅甸仰光“欢乐春节嘉年华”活动现场。

讲述:缅甸广西总商会会长 陈 荣

缅甸仰光茵雅湖畔,巨大的蛇年卡通造型矗立中央,四周是各式各样的中国非遗项目展位,身着旗袍的宾客穿梭其间,梅花桩上的醒狮表演精彩纷呈,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与欢呼声,气氛热烈、欢快。

为了缅甸“欢乐春节嘉年华”活动顺利举办,我从去年12月就开始忙着张罗,终于在除夕前把广西特色的年味带到了缅甸。站在广西商会的展位前,看着跨越几百公里而来的美食——柳州螺蛳粉、玉林牛巴等,我感到欣慰与自豪,这些承载广西传统的美食,让现场的缅甸民众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年味。

红彤彤的辣椒油浮在螺蛳汤上,金黄酥脆的腐竹半浸在汤中,翠绿的青菜、乌黑的木耳、棕褐的酸豆角、淡黄的酸笋错落在根根分明的米粉间,香味扑鼻。“我在广西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没有粉”,我的这番经历让现场笑声连连,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这份热辣滚烫。

我心中有一份期盼,希望来自广西的美好能感染更多人,期盼有更多的机会邀请大家到广西,体验那里的年味和热情。

2025年是中缅建交75周年,中国春节也首次成为缅甸法定节假日,这正是不同文化交融的绝佳例证之一。在此次活动现场,主办方特意设置了中华文化体验区,写书法、做漆扇、剪纸、拓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很多身在缅甸的华侨华人深深地感受到久违的中国年味,也让缅甸民众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促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为双方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印度尼西亚:交流交融共传承

印度尼西亚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师生喜气洋洋送祝福。

讲述:印度尼西亚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杨晓强

今年,我在印度尼西亚度过第2个春节,正逢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值得好好庆贺。

除夕是家人团聚、共享年夜饭的时刻。当天一大早,我和留校的老师和学生便着手准备年夜饭。一部分人负责装饰年夜饭的场地,挂上大红灯笼,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另一部分人则前往市场采购新鲜的年夜饭食材。

我们学校所在地坤甸是华人聚居地,大街小巷被红色、金色的灯笼装扮一新,年味十足。当地的年夜饭以鲜香的潮州菜为主,但我们选择了大家都喜爱的火锅,象征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

华人市场里,中国食材丰富多样,香气扑鼻的腊肠、色泽诱人的年糕等等,让我不禁想起在家乡广西过年的温馨场景,思乡之情立时翻滚,我用手机拍下身后热闹的场景传给家人,希望他们也能感受海外同样火热的春节。

华灯初上,我们围坐在一起,尽情欢笑,享受美食,为相聚干杯。当晚,我收到一条推送,来自印度尼西亚旅游部部长维迪扬蒂通过社交平台送来的新春祝福:“祝大家蛇年大吉,万事如意!”那一瞬间,身处异国他乡的我感到无比温暖与自豪。当中国文化与印尼本土文化交融时,春节在这里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盛宴,这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探索与展望。

正月初一,印度尼西亚专门为春节设立了公共假日,我和留校老师按照国内习俗“出门行大运”。商场挂满了大红灯笼,舞狮表演传递着美好祝福,彩灯装饰的新春集市处处洋溢着喜庆。遇到相熟的华人,大家热情地互祝“新年快乐”,这份温暖久久萦绕在我心头。

今年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雅万高铁列车上播放着2025年蛇年春晚的宣传片,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节目让印尼旅客在出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春节逐渐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重要窗口,让印尼民众有更多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扫一扫,观看“千里同春·非遗中国年”专题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