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外事办公室网站
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 | 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八桂通 > 八桂学习

落实五育并举 聚焦优质均衡

2022-12-30 10:40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兴业县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建场馆、强师资,补强相对薄弱的体育、美育课,全面开设劳动课,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在国家“双减”背景下,兴业县以减负增效为目标,持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让教师爱教、精教、乐教,真正做到发展公平而优质均衡的教育。

百年树人德为先

兴业县坚持德育为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整合利用当地资源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地方德育特色品牌。

今年6月,在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评比中,兴业县山心镇石柜小学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了民族团结教育文化室、民族同心园教育阵地、民族展览馆等,开辟有壮族风情舞台、传统节日文化墙等,将民族教育纳入校本课程。”校长卢德坚表示,学校不断创新理念、手段和方法,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

兴业县借助当地传统文化、红色资源,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加强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司令部旧址(震声楼)、传承清廉文化的家风馆、弘扬传统文化的古代名臣何以尚故居,都是当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葵阳中心小学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的“根”文化、城隍一中的“忠孝文化”、石南镇东山小学的“廉”文化,成为当地育人品牌。

最美莫过读书声。兴业县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营造浓厚“书香校园”氛围,引导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各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上,同学们融入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将课文内容与思想展现在舞台上——他们在《少年中国说》中激荡对祖国的热爱,在《春天里的中国》里憧憬美好的未来,在《韵律回荡春恰好》中述说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开足开好体艺课

在兴业县城南小学,以“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学科教学为主,引领学生体验学科美育元素,提高审美能力。全校开设有口风琴器乐普及、艺术鉴赏、健美操和中华武术等课程,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体验旋律美、色彩美、形体美等,以美育美、以美育人,将美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这是兴业县开展“国学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生动一例。长期以来,兴业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国学文化精粹,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石南镇东周小学的体育大课间,开展武术操、舞狮等体育活动,传承国术,强身健体;兴业县第二中学的戏曲表演课,让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兴业鹩剧,在课堂上得到传承;龙安镇杨前小学“戏曲课间操”,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于一体,深受学生喜爱。

针对部分学校运动设施不足、音美教室不达标的问题,兴业县通过共享、盘活现有资源等方式,满足学生体育艺术教学需求。位于县城老城区的石南镇至德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学校暂无条件扩建运动场馆的情况下,县文体局将与学校一路之隔的标准体育场与之共享;沙塘镇福联小学借用村里的篮球场和五人制足球场,让同学们有了更广阔的运动场地;改造闲置食堂,葵阳中心小学多了4间标准的音乐美术教室;利用闲置教室,大平山南村小学的音美课有了专属教室。目前,该县班额30人以上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标准的音美教室。

针对农村学校体育、艺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兴业县将一批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学科教师转岗培训。近两年,该县共有275名教师转岗为体艺专任教师,一些原来开不了音体美的乡村学校开起了课,一些开不足课的学校,如今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全县乡村小学体艺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兴业县努力探索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在中小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从课程、教材和劳动基地等方面落实劳动教育。

全县中小学校在保证劳动课课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施,利用班级卫生、宿舍卫生、清洁区卫生等渠道,增加学生的劳动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出力流汗”。

各学校因地制宜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依托课堂教育阵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开辟劳动基地,搭建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平台,打造劳动教育新课堂,拓展劳动教育新形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创造、增长知识、收获成长。比如:玉林市民族中学开辟茶园,请来当地制茶师傅,悉心教同学们种茶、炒茶和茶艺;洛阳中心小学把竹编技艺搬进课堂,学生们在民间老师傅的带领下,编出很多精美竹编制品;大平山镇大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成为当地一景,同学们纷纷走入火龙果园,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

随着“五育”的落实和“双减”的推进,兴业县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大幅度提升,校际、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愿景正在这里慢慢实现,更多乡村少年踏入高等学府,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